查看原文
其他

王铮:教育不能把人培养成机器——北大附中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种教育

王铮 守望新教育 2024-01-10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有一本书叫《全新思维》,谈到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这些能力好像跟分数没有关系,所以显得非常另类,但却是我们现在必须要思考和革新的内容。

我们实际上是想培养学生达成这样一个目标: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如果要设计更多的内容来填充学生的生活,那就不能把人当机器来使,或者把人培养成机器。毕竟未来社会,机器在很多方面比人都强。—— 王铮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解决问题就是创新——是谁阻碍了学生们提出问题?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教育不能把人培养成机器
作者|王铮 
来源|中小学校长论坛

最近,“北大附中校长王铮被免”的消息,在北京乃至全国教育圈引起广泛关注。
 王铮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是成是败,不同的人从不同维度看,会得出不同结论。没有一种教育是绝对正确或错误,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所以,这注定任何一种教育,都不能被简单复制。那些真正参与并身在其中的人,在经过时间的考验后,更能明白其中之意。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王铮校长两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面对附中这样的改革,很多人说北大附中不像是一个中学,更像大学。但是我表达的一句话就是说我们不一定像大学,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像小学,就是说它不能够不给学生空间,一定要打破更多的障碍和围墙,让给学生。”——北大附中校长 王铮

中国学生在没有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仍然能取得好成绩,背后的问题是什么?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术会议上有一篇论文,分析了2009年PISA测试中学生的学业兴趣与其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西方国家,学业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是比较高的,比如芬兰、加拿大。兴趣越高,成绩越好;成绩越好,他的兴趣也越来越高。但中国香港和上海就相对比较低。中国的学生无论他是否有兴趣,成绩都非常好,这就是中国厉害的地方:很少会通过兴趣驱动学习,但却能保持很好的成绩。吃苦耐劳,这是民族基因传下来的。
还有一份调查,是对2012年PISA 测试的分析: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压力世界第一,每周的平均作业时间是世界平均值的两倍;在家里的作业时间,包括课外培训也是第一。我们的学生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花很多时间用功取得优秀的成绩,但这些成绩是不是我们教育应该得到的,未来的学生也应该这样吗?或者说,优秀的成绩能否满足未来大学的招生期待?能否赋予孩子能力去应对未来那些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有一本书叫《全新思维》,谈到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这些能力好像跟分数没有关系,所以显得非常另类,但却是我们现在必须要思考和革新的内容。
中国学生的考试压力确实很大,把时间和兴趣都挤占了;我们的学生确实又很强,能在这样的压力下取得那么好的成绩。但在成绩的背后,他们以后的发展和对社会的支撑,是不是能一直持续下去?恐怕未必。
过去我们希望把学生的考试压力减轻一些,结果大家又全在思考如何把这空闲填充起来。所以即便现在学校减轻了压力,学生又跑去培训机构;周一到周五减轻了,周六、周日又把它加回来,成了一种死循环。把学生的时间抢救回来,就要提供一个充盈的学校生活。北大附中就是从这些角度来思考:如果要设计更多的内容来填充学生的生活,那就不能把人当机器来使,或者把人培养成机器。毕竟未来社会,机器在很多方面比人都强。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要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打基础,学校必须首当其冲站出来给他们创造条件。
由学生自己策划、筹备、执行的活动,在北大附中里比比皆是。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前的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学校用工厂式、模式化来塑造一样的学生。现在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能够顺应个性发展。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当作一种优势和资源来看待,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丈量。如果你看到的是差距,想着要弥补要追赶,就变成一样的;如果你承认它的丰富性,承认它的个性意义和价值,就得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我们要搭建多元的知识结构。社会的发展正在多元化,北大附中也正在形成多元体系。我们的书院跟学科的课程学习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它更多是生活,是一个生活的载体。我们实际上是想培养学生达成这样一个目标:“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我们把“个性鲜明”作为第一个内容提出来,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认同和坚信个性,发展个性。只有自信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否则可能就成为一个工具。能力、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这些能力,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
除了常规的体育艺术赛事,学生们还会发起“泡面节”这样脑洞大开的活动。以领导力为例,这项能力不是靠权力和职位去领导去控制别人,而是他有思想,能跟别人合作,能为别人服务,具有亲和力,具有感召力,这才是领导力。我们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培养一个有责任感、有认知能力,能为自己幸福和发展服务的杰出公民。后面提到的“服务社会、尊重自然、关爱他人”的世界观是大家所认同的,但有一个重要的定语——“无论身在何处”。多元丰富,并不是只有上北大清华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培养目标。
北大附中的书院制到底是怎么回事?从普遍来看,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学校教育长达12年,学校基本采用行政班级制,学生都是“班级人”的概念,跟行政班捆绑在一起。大家上一样的课,在一起生活,在这个狭窄领域内交往。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都是这种结构。但这种结构不是跟人的发展、适应以及交往范围结合在一起的;班级虽然好,大家非常亲密,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可依然不够。到了高中,他必然就不应该再局限在“班级”里,他至少是一个学校人,再逐步走向社会。
一个事情做到极致,阻碍和限制就来了。到高中18岁,是成人走向社会的时候,学生应该有更大的交往范围。以前的行政班跟教学班混在一起,所以行政班也有很多活动,但北大附中的书院跟上课没有关系,是上课以外的学生交往、活动、 生活在一起的单位,高低年级混搭,学生在一起生活、切磋,是一种自制、活动、学长制传承的新模式。
北大附中的“书院墙”
书院是学生社区,实行自主管理,管理要满足多数人的意见,同时又照顾少数人的特殊需求,他们自己组织起来,创造每个书院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管理制度,自主发展和解决问题。现在北大附中有八个书院,相当于把高一、高二的学生纵向分成了八个群体,八个社区,他们之间的艺术体育活动都是通过书院来进行。所以书院既具备了行政班的某些功能,又与传统的行政班相区隔:行政班有很强的管理功能,书院基本实行自制;行政班没有上下传承,书院有学长制;行政班 是学生们在一起学习,书院是在一起活动。另外,书院的规模比行政班更大、更丰富,里面还有很多小型组织。书院比起行政班来,更具多样性和丰富性。
北大附中还有几个中心。这些中心都跟高考无关,而是艺术、体育、实践、技术等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重要的内容。于是,学生到学校的意义就变成大家在一起,寻求团队合作,增进感情交流,相互影响。
学校的很多活动逐渐都发展成多人合作的集体活动。学生们做任何一个项目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它整合成一个大家一起合作、共同参与的项目。
学校能不能跟社会产生更多沟通,让生活和学习真正有意义,这一点特别重要。如果学生每天完成作业给老师看,老师再打一个分,然后就扔到纸篓变成垃圾,还能看到学习的意义吗?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有意义的事,从深度和广度去扩展学习,让积极的学习状态不断发生。北大附中的学科教育在哪里实现?以前课程建设的维度是以学科来划分的,但现在我们把这些课程变成不同的性质和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把老师放到各个书院,让教师自己建设不同方向的课程。所有的学生,不管他属于哪个书院,都可以在这四类课程中跨书院去选择组合,组成专属于自己独有的学习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选的课程跟考试并不产生直接相关,更多是一种通识教育;它是可以跨学科,人文的,比如读经典原著,就是进行大的主题或者一整本书的研读。在书院不是学知识点,而是要通过讨论、分享、合作等方式对他的思想认识和人文素养进行碰撞提升,这样的学习不是指向专业和职业,而是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认知。
社会发展变化太快了,我们怎么追都有点力不从心。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创造?北大附中的书院是学生自己创造的书院,我们鼓励学生主动接洽社会资源和科技力量,打破学校的围墙和大门,把内心所想和亲身体验,与设计师和艺术家们碰撞,将全世界的前沿知识和传统知识结合起来去发挥创造,去追寻更多可能。
朱永新:不管世界怎么变,教育就做这一件事新教育实验的人文教育——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家园


北大附中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种教育——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作者|王铮来源|当代教育家传媒
亲爱的2021届北大附中的高中毕业生和家长们,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刚才的短片有点伤感和离别的惆怅。时光如白驹过隙,三年前入学典礼的红气球如今要飞走了,心里多有不舍。前面八位同学讲述了他们在书院、在附中的成长故事和感悟,让我们看到了附中共同生活的共性,也感受到他们各自发展的个性。其实,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眼中的高中生活,也有你们自己心中的北大附中。 这就是北大附中,因为每一位同学的青春飞扬,而有了北大附中的多元和丰富多彩。因为你们的个性与自信,让附中充满活力,所以附中要为你们——2021届的毕业生,颁发印有北大附中培养目标的毕业文凭。也就是说,不是北京市统一的高中毕业证书,而是印有北大附中培养目标的毕业文凭,用以表达你们不仅是高中毕业,而且是北大附中的高中毕业。 刚才问到别的同学,说2021届跟以前到底有什么不同?就说毕业典礼吧,今年的不同,是我们第一次给大家做了毕业袍,你们穿着毕业袍来参加北大附中的毕业典礼。你们(毕业)是一个开始,祝贺你们,有一个跟大家不同的新的开始。 其实再让去年毕业的学生(来),有点懊恼,本来去年2020年是北大附中建校60周年,应该是一个隆重的庆祝活动,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届毕业生和毕业典礼。但是因为疫情,变成了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次线上的毕业典礼。所以这些同学说,今年暑假能不能给我们补办一次毕业典礼,一次毕业照?学校当然会欢迎他们,因为他们是校友,永远是附中的学生,而且我也希望他们能穿着你们第一次穿过的毕业袍来给他们补办一次毕业典礼。这就是北大附中的传承,北大附中有传承也有反哺。 北大附中是什么?是一所高大上的学校吗?我看也不怎么大。是好学校吗?社会上有很多排名、升学率,外界恐怕也不这么认为。但是北大附中是什么?她实际上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刚才说到了北大附中有一个培养目标,但是她没有一个办学目标。她不会为这些表面的、片面的指标和分数所拖累,她的核心是培养目标里面所表达的,有个性品质,有能力才干,有价值观。 所以北大附中不是一所学校,北大附中是一种教育。我们不是在办学校,我们是在办教育。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学校外在的指标和名声,而是每个身在其中的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成长,是每个学生的认知、自我和他人。 “认知”不是某一学科的知识和分数,是方法,是态度和思维,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自我”是人之为人和人的成长核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能否与自己相处、认识、接纳和管理好自己,是件很难的事,也要变成一个人一生的目标和追求。希望北大附中是一个开始,让你能够自主和觉醒,有自我感知的身心健康而不扭曲,舒展而和谐。 “他人”是自我的延伸,独立的自我才能立足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互动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在培养目标里面,把服务社会、尊重自然、关爱他人作为价值观来表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他人的关系要有更多的尊重、友爱、合作,同时还要有规则、诚信、责任。 在现在信息化的社会里面,认知和自我可以自己在家里完成,也可以自己在网络上存在。但是终究人生不仅有筋骨,就好比独立的自我;还要有血肉和温度,这就是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亲情、友情、爱情,家人、同事和朋友。人生的丰满和圆满,不仅仅是量化的数字所得的所谓成绩和成功。没有丰富的个人,但可以有完美的团队,今天在场的不仅是你自己,还有你的家人、同学和老师。 对于家长,我想问问,孩子十八岁成人了,我们的初心在哪里?你为什么生养了这个孩子?你希望他是怎样的?但我想说,首先他不是你,你是家长,孩子是独立的,他可以与你有美好的亲密关系,他可以如你所期望,但这是双方建设的结果,而不是必然。这要看十八年来,你们相处、相知、相爱的基础是怎么样的,还有十八岁以后,你们能不能不断地认识、反思和努力。 这里还有你们高中阶段的老师,不管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的老师,教育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我很怀念当初自己做老师的时候,自己教学生,与学生做朋友的时代。现在,也与这些以前的学生都是很好的朋友。做校长和做管理是为了教育,但与学生就不那么直接亲近了。我还是希望你们毕业了以后,仍然作为附中的校友,虽然不在附中的校园,但可以用邮件继续对人生、对教育、对生活,我们进行探讨,也让我们这些老师不老,教育永远年轻。 人生不是短跑,起跑线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基础和后劲要看长远。终点更不重要,有意义和价值是过程,是自己的方向和收获。祝大家从今天开始启动新的行程,展开新的希望,谢谢大家。
一所洋溢幸福感的学校——走进谢家湾小学,看学习方式创新
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如何才能避免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创新教育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不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他们何以创造?——批判性思维是如何炼成的
新教育实验的课程体系——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新教育实验的生命教育——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